首页 > 走进乡宁 > 发展规划

乡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7-09-28    浏览:

 “十三五”(2016-2020)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我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立足“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乡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

2011年以来,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转方式等新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主导发展战略,全力上项目、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地质自然灾害等困难,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产业强县、科教兴县、文化立县发展战略,坚持“核桃产业主导、若干特色并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精心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坚持五城联创靓鄂城,加快县域城镇化;坚持“抓重点、攻难点、绝不放松大安全”,堵疏结合保稳定;全力上项目、稳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克服煤炭价格下滑、宏观经济下行等困难,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总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重大战略任务积极稳步推进,规划主要目标实现程度良好,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势头。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经济稳中有进,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5年,全县经济总量达到80.38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07亿元,累计完成249.57亿元,年均增长25.8%;财政总收入达到20.35亿元。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工业化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77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 %、71.4 %和 2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7%、-5.3%和 100.6%。三是经济质量明显提高。产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增长到0.63亿元;消费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86亿元,年均增长14.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效率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有序推进、水平提升、全面进步。把社会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扎实推进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可观的成效。一是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了新高中建设工程,84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12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配套工程,63所乡镇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城区2所高标准幼儿园建设工程和“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及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同时,逐步免除了全县中小学包括职业中学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和教辅资料费,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十二年教育全免费,并建立起了从幼儿到大学完善的扶困保学机制。我县教育迈上了良性循环、优质均衡发展快车道,进入了历史发展黄金期。二是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实施科技提升战略,促进科技全面进步,申报国家专利由2010年前的年均0.5件增长到2014年的13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增长率位居全市前列。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5项,其中有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申报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实现我县国家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零的突破,省市项目数量稳步增加;建立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并于2011、2013年分别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三是文化繁荣初见实效。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镇村为框架、覆盖全县城乡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网络,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为我县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文化体育部门应有的积极作用。四是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县卫生系统千人病床数达到4.2张,每千人口平均有卫技人员3.5人,门诊次均费用比2010年降低33.9%,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五是城镇化率逐步提升。2015年为35.86%,与2010年城镇化率26.34%相比提高9.52个百分点。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加强不同功能、特色各异的新兴小城镇,乡宁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加速发展期。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收入快增、保障有力。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一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一五”末的14469元增长到24602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一五”末的4644元增长到8218元,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二是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完成规划目标的9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完成规划目标的10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完成规划目标的105%,各项社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截止2015年底,我县除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外都纳入了省、市级统筹,标志着我县社会保险实现省、市同步、一体化的统筹管理。各项扶贫工作圆满完成既定目标。易地扶贫搬迁完成2524户,9800人;资助贫困学生450名,完成各类培训9534人次;争取龙头企业财政扶贫贴息资金1018.2万元;住村帮扶、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取得成效。三是就业稳步增长。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全县新增就业6920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再就业1054人;201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控制在4.2%的规划目标以内。

城乡环境建设提速、品质提升、绿色彰显。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促进绿色乡宁上新台阶。一是城镇规划全面提升。着力推动城乡规划提升,高标准完成修编《乡宁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年—2020年)》,全县城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了89%;编制完成10个乡镇总体规划、19个省级重点新农村和27个县级重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成为“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滚动修编试点县”,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二是城镇品质明显提升。加速城镇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城镇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畅通、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乡宁城乡建设整体跨入全市一流,城建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进入全省县城建设先进行列。其中县城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环境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达358天,优良率约为98%;综合指数达到1.538。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3%。三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坚持生态立县,不断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全县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截止201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烟尘、粉尘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分别累计下降10%、12%、18%、15%、11%、13%,全部完成市定任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全县森林覆盖率37.6%。2014年成为国家认定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稳增长挑战严峻。受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近年来全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十二五”经济增速连续明显下降,2015年全县GDP增速仅为2.5 %。同时,投资增速也表现出趋缓的态势,201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1年的32.2%下降到18.6%,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比较弱,在投资需求不旺、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继续深度调整的大形势下,未来几年,全县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进入低速通道是大概率事件,稳增长、加快发展的压力前所未遇,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扩规模调结构双难。受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金环境依然趋紧等因素影响,全县工业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严峻挑战。“十二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年下降,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8%,比2011年下滑了25.12个百分点;同时,焦煤等乡宁重点工业行业下滑严重,新兴工业还未形成规模和效益,规模以上企业有减无增。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全县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扩规模与调结构双难,亟待引进新的工业企业项目,带动全县工业实现新的发展。

生态环境包袱较重、绿色发展任重道远。由于工业结构以采矿、选矿以及加工业为主,结构性产业带来的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依然很严重,以及开采后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全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成本较高;加之境内多为山地丘陵区,山脉沟壑纵横,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多、灾种全、分布广,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在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下,使得全县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包袱非常重,尽管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但效果仍然不明显。从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看,虽然超额完成任务,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铅等主要污染排放削减指标依然较高,生态环保压力非常突出。

社会矛盾交织多发、和谐发展压力凸显。当前,乡宁发展正处于从中低发展水平向中等发展水平迈进的重要的转型阶段,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不协调因素比较活跃,受到发展水平的制约,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博弈冲突加剧,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维权意识的提高,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征地拆迁、贫富差距分化、环境污染等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事件明显增多,充分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三)“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环境与机遇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还在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分工趋势、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对我国不利的一面可能有所上升。

从国内看,我国传统要素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增长动力减弱,风险挑战增多,特别是投资后劲不足、消费难有大幅增长、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等需求弱化的影响惯性延续;产业发展新旧动力转换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凸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阵痛还将持续,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无论从态势、走势还是趋势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特别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增添不竭的活力和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行稳致远打下坚实基础;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运行在趋稳,结构调整在推进,活力动力在增强,人民生活在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各项重大战略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革命引领能源发展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为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供给侧改革的重大部署将深刻改变和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继续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实施“三个支撑带”战略,为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相关区域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提供了难得契机。“四化同步”、“互联网+”战略的积极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国家加大中西部铁路、公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省内看,受国际市场和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省内产能过剩和环保约束等因素影响,传统支柱产业运行困难,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主动适应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山西产业结构升级版,实现经济平稳运行,成为我省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从严落实“两个责任”、保持“三个高压态势”、坚持“从严治吏”,将为重塑发展秩序提供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我县作为传统产煤大县,“十三五”时期我们的发展虽然面临重大挑战,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高度重视困难和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出稳增长、促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就能促进经济稳定向好和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十三五”时期县内外发展的环境将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对乡宁未来发展将会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引来新机遇。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宏观经济进入到以增速中速区间运行、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增长动力结构转换、要素成本优势下降等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乡宁“十三五”发展必须立足当前总的宏观经济形势,主动适应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新特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的基本要求,把新常态作为全县发展的新前提和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遵循,大力深化改革,着力转型升级,加强民生保障,注重生态底线思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

社会需求从量向质转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增多。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从解决温饱为主的量的需求开始加快向以满足更高精神需求的品质性消费需求转变,更加追求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在这种新的社会消费需求趋势带动下,生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区域成为新型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扩散区、承接地。乡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景秀丽,古迹众多。目前可开发利用的风景资源共15处(寿圣寺、千佛洞、清代长城、柏山寺、结义庙、石鼻杜家大院、云丘山、戎子酒庄、峰岭景区、万宝山、黄河大峡谷、云台山、高天山、华灵庙纪念馆、213旅旧址等),为开发建设我县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全县以山水为骨架、红色为底蕴、生态为主题、地质为特色,做足“山、水、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文章,大力推进云丘山等景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文化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带动乡宁县域发展的重要的新增长点。

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扩散、孕育产业升级大机遇。近年来,以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全球迅速扩散,“创新发展”备受各国重视,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新技术研发与新产业发展,继续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方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将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模式,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3D打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可以预测,未来,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三五”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当前,乡宁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装备、智慧家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若能把握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推动新兴产业实现跃升,将会为乡宁发展创造重要的战略空间。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未来全国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的重大国策,也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我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但是总体上发展比较粗放、生态环境历史欠账比较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可以预期,未来国家将不断加大对能耗、排放指标等的约束力度,在国家越来越严格的节能减排约束政策下,实现加快发展和优化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促进乡宁经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底线思维,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坚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现发展的空间管控,大力推动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切实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国省政策多重叠加、乡宁政策红利集中释放。近年来,乡宁充分发挥县域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省支持政策,取得了实效。目前,乡宁已经成功纳入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体系,获得比周边地区较好的政策发展机遇。随着国家、省级扶持生态功能区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几字湾”开发等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乡宁多元政策叠加,各种体制机制创新的效应和各类政策红利将会集中释放,乡宁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客观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锐意推进改革,尤其是突出生态文明、工业升级、扶贫攻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不断放大一系列机制及政策效应,推动体制和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

二、“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县域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既有进入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体系等新机遇,也面临增速回落、结构调整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要素成本优势下降等新挑战,应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形势新特征,加快调整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民营经济、金融振兴“三个突破”,努力实现“十三五”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优化升级、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传统能源、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全县融入“山西综改区”体系,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县域城镇化、民生事业普惠化、社会治理科学化,努力把我县建设成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县、城乡统筹引领县、生态建设和能源建设先导县,全力打造富裕、实力、美丽、幸福、和谐的小康乡宁。

(二)总体要求

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我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协调发展。必须强化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观念,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统筹谋划、协调运作、整体推进,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力度,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与调产协调共进。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开放发展。必须立足乡宁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多更好的开放型经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三)发展原则

“十三五”时期,必须深入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新常态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保障社会民生等新要求与乡宁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始终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经济与环境协调、乡村与城镇共进、民生与发展同步、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重等五个原则不动摇。

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举。立足县情,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全县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作为中长期战略重点,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在扩规模、强实力的同时加快全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全县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发展的后劲,确保稳速增势,推动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继续巩固生态发展战略实施成效,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规范各类开发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型低碳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乡村发展与城镇建设共进。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共同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深化城乡一体化机制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对接,稳步推进城镇与乡村同步规划、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要素的一体化,形成乡村发展与城镇建设协调共进的新格局。

坚持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尊重民意、满足民需、保障民利,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切实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增强人民幸福感、归宿感。

坚持开放合作与自我创新并重。把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突破口,通过开放倒逼改革、促进转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合作理念,健全合作机制,广泛开展经贸技术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对外投资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合作发展新局面。

(四)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乡宁毗邻黄河、连接临汾、运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商贸基础,加快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城乡建设品质,通过5-10年的努力,将我县建设成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县、城乡统筹引领县、全省生态建设和能源建设先导县。

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县。立足乡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绿色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彰显特色、绿色低碳的主方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构建起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力争成为临汾市和山西省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县。

城乡统筹引领县。始终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导向,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创新城乡发展空间,以全力布局和打造工业园区为核心载体,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通过示范引领全县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相协调、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相匹配的新格局,成为城乡统筹引领县。

全省生态建设和能源建设先导县。牢牢把握住生态文明发展底线,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功能区定位,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探索严格保护下生态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新模式,着力推进生态资本保值升值,同时,依托科技,在确保生态环保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努力使乡宁生态建设、能源建设实现大突破,成为全省生态建设、能源建设先导县。

(五)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应当抢抓“山西综改区”建设和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全面实施“产业升级、生态增值”核心战略,通过加快全面融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面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全县产业大升级、城镇大提升和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在实施“产业升级、生态增值”战略时,始终要把握好四大战略要点。

力推工业优化升级。立足乡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现状,把工业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加大舆论宣传,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着力改造提升焦煤产业、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工业园为核心载体,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乡宁各类重点工业项目,在“十三五”进一步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实现乡宁工业结构大优化、工业质量发展大突破。

力促城镇升级。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全县稳增长、提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以县城为主要抓手,稳步推进县城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品质提升,全面增强县城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县城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重塑县城城市形象,提高县城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把推进特色集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和补充,加快“五乡五镇”等重要节点性中心镇建设。通过加快城镇化,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通过“十三五”发展,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力拓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纳入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把深挖生态经济增长潜力、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作为全县“十三五”重要的新兴增长点,严格主体功能开发,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积极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通过培育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美丽乡镇、发展生态旅游、繁荣生态文化,充分激活全县生态资源潜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在生态立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活县。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使生态经济成为全县重要的新兴增长支撑点,基本形成低碳绿色特征凸显的生态型发展方式,建成产业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县。

力行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全县“十三五”发展的关键动力,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促进、财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城乡建设、资源配置、行政管理、乡镇区划调整等与县域发展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逐步在全县建立起适应市场机制、引领市场机制的体系,推动全县创新创业,激活民资社资,盘活资源要素,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在“十三五”期间逐渐形成依靠改革创新驱动、谋求改革创新驱动、践行改革创新驱动的新氛围,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和合力。

(六)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新兴增长点培育、更加注重长远竞争力培育,全力推进工业化大升级、城乡品质大提升、文化旅游大繁荣、社会民生大改善,为基本建成“三县”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树立富裕、实力、美丽、幸福、和谐的小康乡宁新形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方向和目标是:

经济规模和结构同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7.6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速为4.5%,可实现翻番完成95.3亿元,为实现更高目标与省、市年均增速6.5%同步,我县努力完成1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60:35;城镇化率达到4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00万公斤以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0元,到2020年翻番达到28940元,努力完成人均收入33000元;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4元,到2020年翻番达到9288元,努力完成人均收入120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稳定在60平米。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精准脱贫,完成36个贫困村、7863户、28101口人的脱贫任务。

社会建设和保障实现新突破。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依法治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1%以上,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以上。专利申请总量达到 800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20 %,企业基本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全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1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以上,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中心总数达到3家,建立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至少1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家。

十三五期间,完成职业高中新校址建设,全面实现全县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重大活动食品安全“零事故”,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率100%,继续保持无原发性重大药品安全事件,食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药品评价性抽验总体合格率达97%以上,医疗器械产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80%以上。

到2020年,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6个,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平均期望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0.5岁。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政府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到7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60%。

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8以下,主要职业病发病率控制在0.3‰以下。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督检测率达90%以上;有毒有害岗位职工健康监护体检率达80%以上。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均等化,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建成生态文明的美丽新乡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乡宁打造成临汾乃至山西省生态宜居新城。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布局更加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得到大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COD、NH3-N、SO2、NOx、烟尘、粉尘总量控制达到市下达的任务要求;重点污染源主要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力争4个乡镇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多于300天;全县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力争4个乡镇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07%,县城绿地率达40%。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村卫生水受益人口达到农村总人口的96%。完成县城第二热源厂建设,实现集中供热达到95%。

 

三、“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任务

围绕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体制基础,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推动实施若干重大战略任务,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强化规划,着力开创县域空间开发新格局

树立主体功能开发理念,加强全县区域空间开发统筹优化,根据全县空间特点和基础条件,合理规划县域经济核心区、生态经济协作区两大经济区,带动全县区域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优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城乡互动的新型县域空间发展新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依托中心支点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积极培育打造特色中心镇,促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集镇协调发展,带动全县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升级。

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中心城区与管头镇的空间发展协调,确定县城规划区西至张马村,北至碾角村一线,南至昌宁镇行政边界,东至管头镇的东团村,并将罗河源头任家河水源地、田家坡水源地纳入规划控制区范围,规划区总面积约59.6平方公里。规划区在协调城乡发展时主要坚持三点原则:一是从中心城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规划区子交通设施、用地布局、市政工程、生态保育等方面的协调,强化交通廊道用地的控制保护,推进规划区的空间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协调工业用地与中心城区用地的空间格局。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作好农村居民点规划,配备相应的公共建筑、文化福利和市政设施,逐步提高农民居住和生活、生产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中心镇。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和省际边境的区位特点,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镇(乡)、特色文化镇(乡)、特色贸易镇(乡)和特色生态经济镇(乡),努力培育和形成县域发展新兴增长极。

(二)以新促转,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积极落实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加快转变“先扩规模、再提质量”的传统产业发展思路,从区位条件和自身资源出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指示要求,把重点转向激活和增强煤炭产业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尽快走出“六型转变”的“革命兴煤”之路;继续按照“核桃产业主导,若干特色并进”的发展思路,运用好“互联网+”和ppp合作模式,在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新兴产业下功夫,打造特色和品牌。到2020年实现新兴产业规模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比重倍增,基本构建起能够有力支撑我县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县“十三五”产业发展重点,依托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全县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开发自动控制系统、节能电子等高端电子技术产品。大力发展加工和制造业,形成立足县域产业特点的采煤设备维修、配件的加工制造,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本地化。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机遇,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推进环保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工业。依靠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焦煤产业、食品加工、矿产等乡宁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拉伸传统优势工业链条,推动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以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建材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能源、水、矿产和土地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形成重点突出、全面推进、齐抓共管的循环经济发展大格局。同时着力提升焦煤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先进设备,适应社会新需求,开发适应新产品,提升乡宁焦煤产业竞争力。

推进乡宁食品产业由传统型向精品型转变,充分发挥乡宁农业资源丰富、食品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围绕提升特色农产品、方便食品生产、休闲食品生产等产业质量,全力打造乡宁地域精品品牌,提升乡宁食品产业的影响力,努力把乡宁建成山西的特色食品生产基地。

推动矿产产业精深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在坚守生态底线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延伸并拉长产业链,促进矿产的开发与深加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积极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立足区位优势,准确把握城市居民绿色生态消费快速增长的新特征、新趋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居民消费为主、生态绿色特征突出的新农业体系,到2020年努力将乡宁建设成为特色产品重要供给区和全省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

优化产品结构。立足配套服务周边区域粮食、肉类、蔬菜、瓜果等消费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坚持培育发展优质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快形成优质精品蔬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等产业基地,努力将乡宁打造成重要的食品供应基地。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农业。突出乡宁特色,发挥乡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苹果、花椒、葡萄、核桃等经济型农业产业。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统筹规划设计,强化特色创意,挖掘乡土文化,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形成一批都市休闲农业品牌,到2020年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在2015年基础上翻番。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健康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在全县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

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产业。立足精品,积极发展猪、牛、羊和禽类养殖,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围绕着生猪调出大县,草食动物大县的发展,建立一批产业加工企业,推动全县养殖业由粗放低效向安全高效转变。

创新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全县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创新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山水为骨架、红色为底蕴、生态为主题、地质为特色,做足“山、水、乡村、文化、休闲”的大旅游文章,推进生态与文化相融合、促进观光与休闲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全县旅游品质,打响乡宁旅游品牌,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大突破,按照县政府打造“中和文化”为主题的鄂邑旅游文化品牌,加强与尧都区、吉县、洪洞等周边旅游强县的区域合作,加速融入黄河文化和根祖文化特色旅游区,到2020年,重点景区全面投入运营接待游客,形成大景区、发展大产业、推动大开放,使乡宁成为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塑造乡宁旅游新形象。加强规划统筹、高端策划和资源整合,优化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汽车自驾营地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开发,塑造乡宁旅游新形象,全面提升乡宁旅游竞争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大力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根据乡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加快促进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推动形成全域旅游开发大格局。

全力打造乡宁旅游核心区。坚持稳步推进、优势优先,突出发展重点,在“十三五”期间集中力量,按照建设全国一流、全国知名旅游胜地的标准,加快形成以“云丘山”风景名胜区、“戎子酒庄”文化园区、峰岭景区、黄河峡谷景区、古县城景区等为核心的乡宁旅游核心区,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积极优化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链接主要景区、对接高速通道的县域旅游路网,优化提升全县旅游标识牌,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完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全力突破乡宁旅游发展硬约束。

修建博物馆,争取3-5年修建乡宁县博物馆,展示乡宁历史文化,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成为游客了解乡宁历史文化的窗口。

修建游客旅游接待中心,围绕完善“吃、厕、住、行、游、购、娱”七大要素,全面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力争五年时间内修建游客接待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接待、购物、投诉等全方位的服务。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充分发挥乡宁高速畅通和的区位条件,加快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商贸流通产业繁荣振兴计划,有效提升乡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带动消费和就业,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到2020年全县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产值实现在2015年基础上翻番。

加快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速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加快创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仓储,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推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主要中心镇的商业流通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和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引进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依托园区,以乡宁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培育1-2家规模适中的现代物流中心,努力在“十三五”全面提升县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三)协调共进,开创城乡建设新面貌

把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彰显特色的总要求,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县城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培育特色中心节点集镇,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以主体城镇为中心的空间结构,县

城镇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提升县城品质。充分利用县城独特的山水人文历史资源,突出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推动城市环境的大改善和城市品质的大提升,在“十三五”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

推进县城提质扩容。立足县城地理条件,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容量有序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引导人口快速集聚。

提升县城文化与生态品质。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山水秀美、文化厚重的生态新城。

深化县城文明创建。推动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严格规范城区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加快形成山水相映、林路相依、绿带相连的生态景观格局,争取在“十三五”建成“国家级园林县城”。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城带乡,有序引导农业剩余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努力形成交通充分对接、城乡生态共建、城乡环保同治的城乡一体、协调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高效对接。对城乡路网要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部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交通全衔接、全畅达,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网络。

推进城乡生态环保共建同治。以中小镇为核心推进城镇污染集中治理向乡村地区延伸和覆盖,强化乡村垃圾集中处置,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卫生保洁体系,有序推进城乡绿道网对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体系。

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实施美丽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村庄的整治与建设,推进绿色循环养殖,强化畜禽养殖综合治理,推广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绿化美化住所周边环境,努力建成一批省级、市级、县级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加强农村文化场馆、医疗卫生、学前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

(四)保护开发并进,构筑生态文明新格局

积极转变为保护而保护的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坚守生态底线、严格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打好生态牌,充分开发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全力挖掘生态经济潜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同步提升,通过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增值、升值,全面开创乡宁生态文明新局面。到2020年,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全县生态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万元GDP能耗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生态经济水平实现大发展,基本建成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空气更加清新的美丽新乡宁。

强化城乡污染防治。以严格实施新环保法为契机,以提高和改善全县人居环境、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为总目标,不断提升污染无害处置和环境管理能力,围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存量污染物治理,严控污染物增量,确保主要环境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提前小康达标,为完成全面小康环境指标奠定坚实基础。

不断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强化对全县建筑施工、拆迁、道路工地现场管理,运输渣土、煤炭、煤灰、沙石、垃圾等车辆,必须采取密闭防尘措施,防止沿路抛洒。对易产生扬尘的露天开采、堆场、货场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有效防尘。

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督促所有养殖企业完善污染防治设施,积极削减COD和氨氮减排量。指导烟气减排企业做好资料收集和档案整理工作。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取缔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违法企业和破坏生态、扰乱市场的小企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宽松、有效发展环境和空间。

加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任务,实施村庄生活污水防治项目,新建污水处理站,铺设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进行调控和引导,积极防治土壤污染,推广秸杆还田、秸杆气化等综合利用措施,大力发展新型节能技术,通过综合施策,有效遏制农村污染。

努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环保队伍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监察与监测能力。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环保使命感和环保责任感,完全承担起环境监管职责,解决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遵从自然规律,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总要求,调整优化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开发新型生态经济产业,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努力将生态经济培育成乡宁“十三五”重要的新兴增长点,带动全县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创新生态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生态建设所具有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功能,通过政府引导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形成绿色生态品牌,嫁接相关生态产业,广泛开发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林业、健康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

(五)提质升级,实现基础设施新突破

坚持“统筹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聚焦公路交通、供热供气、饮水安全等制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加快实施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提升内外交通承载能力。为推进全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快速便捷、衔接顺畅、城乡对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全面优化我县公路网空间布局及技术等级结构,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机动安全的现代化公路网络,提升我县交通承载能力。

着力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全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实施纳入“十三五”规划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密农村路网;加大乡村道路网络连通、衔接力度,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区、景区旅游点、山林林场等通道路工程,全面实现网络化。

全力提升旅游公路水平。加大高速和国省县干线公路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完成县城至云台山旅游公路、樊家坪至大河旅游公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各景区微循环交通网络,提升景区通达水平,打造县内“一小时旅游圈”。

十三五末,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304公里左右。全县人民基本上均可享受到公开、便捷、经济、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服务,为乡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增强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加强水利、供水、供热、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综合调控和服务能力。

稳步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环境保护、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炎黄提灌工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保障居民饮水;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展雨水集蓄灌溉工程3处,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6处,新增灌溉面积2.8万亩。

深入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乡镇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建设,新建提水工程126处,饮水工程93处,蓄水工程49处,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继续推进规模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推进已建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建设一批集中供水站和村级集中供水点。

增强水资源节约保护能力。大力推进学校节水器具安装、龙子祠泉域涵养、清峪水库水源涵养林等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及水质、水量,进一步提高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大集中供热的工作步伐,增建第二热源厂,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力。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乡宁信息化进程,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

积极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功能;推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应用,基本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格局。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共享。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增强教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以及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和管理能力。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规模;增设一批治安电子防控设备,加快县乡电子防控系统联网;新建一批4G基站、电视无线发射塔;全面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推进“数字乡宁”、“智慧乡宁”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应用,加快“数字城管”、“智慧城市”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县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1230户,光纤到户覆盖家庭将达到9859户。全县所有乡镇和102个行政村通宽带,宽带达到100M左右。3G/LTE基站规模将达到358个,4G/LTE基站规模将达到450个。所有城区、工业园区、高速公路、乡镇及全县境内所有地点实现全覆盖。另外建成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150个,拥有用户将达39520户。

(六)同步协调,推进社会民生新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社会建设、改善社会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攻坚全面发展。

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以乡宁教育内涵发展为中心,以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队伍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支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为实现小康社会和教育强县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紧紧围绕全力打造“全省有名,全市一流,人才辈出,人民满意”的长远目标,继续按照“抓管理、促均衡、育名师、创名校”的工作思路,稳中求进,巩固提高,努力做到“抓管理,重在纪律作风;抓教师,重在执教能力;抓内涵,重在文化建设;抓安全,重在行为养成;抓教改,重在优质高效”,全力开创全县教育工作新局面,基本实现县域乡镇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三五期间,完成15轨制的职业高中新建工程,促进普高和职高的协调发展,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新建4轨制的新城区小学(营里组团),满足县城东延快速发展的需求,确保城区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全面薄改”工程,按期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优质公平,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同时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兴建特殊教育学校。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增强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努力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为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三五”期间实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县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妇幼保健和防控艾滋病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到2020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努力实现主要卫生指标提前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稳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

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围绕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养老体系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全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实现手语节目,弘扬社会助残、扶残的道德风尚。

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优化消防安全布局,加大消防安全设施投入力度,提升消防的应急处理和社会保障能力。

加大对人防事业的投入力度,强化人防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人防设施。

全力落实好妇女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护。

积极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查清我县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到2020年,县档案馆要建成集全县重要档案资料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档案馆。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加强文化、体育内涵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南山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为老干部和群众建设更多的活动室,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设立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金,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有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逐级申报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深入挖掘区域传统文化

精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构建“县城文化圈”和“农村文化圈”,让更多文化福利惠及城乡居民。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人口。

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按照“统一识别、分批扶持、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的原则,研究提出对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综合运用建档立卡数据资料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坚持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推动扶贫开发提质增效。抢抓政策机遇,争取省市加大帮扶力度,启动新一轮贫困村扶贫开发,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推动扶持贫困村发展优质水果、特色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品,确保扶贫对象脱贫条件有保障,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到2020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529户,16386人,建设光伏电站69个,装机容量达6900千瓦,实现贫困村覆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千村万人就业2000人。

    完善防震减灾保障体系。推动重大防震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全面提升我县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七)依法治县,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加快推进“法治乡宁”建设,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推动形成依法办事、讲规矩、讲程序的社会氛围,通过推进依法治县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全,努力开创乡宁和谐发展新局面。

全面提高法律意识。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府每一项权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负责干部的法律意识、科学素养、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县域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协调制约机制。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减少行政审批。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规范政府服务行为,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并将政府服务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身的法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水平。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能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司法公开。探索推进“阳光司法”,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拓宽公开渠道,创新公开形式,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廉洁。进一步完善司法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诉讼档案查询等制度。推进司法信息化建设,加大数字法庭建设力度,建立案件信息查询系统,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和重要案件庭审的电视或网络直播。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积极争创全省法制建设先进县,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

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和重大治安事故的应急处置网络,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及各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安定。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十三五”期间新建看守所和四个派出所。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八)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第一动力,健全、完善现有各项发展制度,以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促进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乡镇财税管理体制,改进收入控制方式,理顺财税征管关系,加大综合治税、协税护税力度;合理划分乡镇事权,提高乡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明确托底保障范围和标准,实行基本支出托底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合理分配财力,缩小乡镇之间财力差距;加强乡镇债务监管,确保乡镇政府性债务风险可控。对乡镇按照工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功能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妥善处理乡镇机构改革遗留问题,减轻乡镇因改革增加的财政包袱,提升乡镇站所机构服务水平。探索扩权强镇改革,赋予乡镇更多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行政综合执法机制,有效整合基层执法力量,探索委托执法,更好发挥基层执法队伍作用。

深入推进机构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规范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激励机制,确保队伍稳定。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聚焦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并逐步扩大促进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覆盖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结合省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乡宁进行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试点,争取在财政管理、项目申报、规划、用地、计划指标下达、统计数据报送、证照发放等方面享有更多权限。引进先进理念、业态,促进服务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进一步盘活现有投融资资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化解建设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现实矛盾,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铺开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服务管理平台,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土地承包与流转监督管理机制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探索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保障农民长期增值收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不断加强各类帮扶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化解房地产库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围绕“十三五”时期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

(一)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坚持生态引导、重点聚焦、创新政策、分类管理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奖励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人才公寓”建设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先进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高效生态农业技能人才。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县、乡镇科技人员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到村任职大学生留用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服务,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并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政务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理顺职责权限,完善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加强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三)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在“多规合一”理念的统领下,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分解目标任务。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并将之作为对各部门、各乡镇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重要地位。发挥规划纲要对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强化实施监督。县政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县政府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中期评估机制,2018年作为中期评估节点,对各专项规划的进度进行科学评价和调整。

    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民政府 ? 版权所有 2018

承办:乡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管理:临汾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

晋ICP备05003731号   网站标识码:1410290008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晋公网安备 14100002000804号